2010年7月30日

覺得哪裡怪怪的話

關於「各人發展自己的才能,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最大努力,就是活著的目的。......因此就算是司機、攤販、製鞋的,比起半調子的書生,我們都更應該給予尊敬。」類似的話,理所當然,無論如何也沒什麼錯誤,但看到時就是覺得哪裡怪怪的。或許到「各人發展自己的才能,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最大努力」為止,我都還能接受,但說到「就是活著的目的」或「比起半調子的書生」時,我不禁想,難道沒發展出自己最大才能的人都是廢物嗎?而,各人真的是為了發展自己才能,才在崗位上努力不懈的嗎?

或許可以換個想法,如果大家都有開車的才能,社會上不就全都是司機了?但這是不可能的,決定供給的是需求,而總會有人是供需不平的。也可以這麼說,大家都喜歡某幾種類型的工作,比如說具創造性,比如說輕鬆不費力,比如說薪水多事情少,然而這些工作就那麼點,剩下勞苦枯燥的工作誰要來做?也許,更多的情況下並不是為了發展自己的才能才去工作,而是為了工作而不得已發展才能。

話至此,也有人認為即便是這樣,若每個人都在自己崗位上努力,仍舊可以獲得快樂與成就感。但我想問的是,決定你在哪個崗位的究竟是什麼原因?那個大環境因素是什麼?當然,個人的能力與興趣是一大因素,但也有人是有才能卻沒有條件發展的,所謂的條件,最簡化的就是經濟因素,如果沒有錢沒有時間,你怎麼有可能學鋼琴、學跳舞、學繪畫、學什麼什麼,相對的有錢人可以任意做自己想做的工作,甚至不拿薪水都沒關係,當然要發展自己的才能是更容易。

因此我認為這句話在某程度上是一種極大的悖論,當然說者無意,但造成的效果卻更可怕。某層面上來說是一種催眠大眾的語言,如果低階層的人都相信了這句話,各自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,而不去懷疑制度下的不合理,甚至甘之如飴。這樣的情形不僅讓我覺得可怕,甚至令人可惡。

當然換個角度,我也可能會批評只重視「制度」這種群體性的說法,是忽略個人不同特質的危險言論,或許一個人很難不分左右,但我最怕見的是用自我的、單一的想法去主宰大眾的行為,期望我自己不會走上這條路,而心中時存打破「道理」的決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